教学动态

【有感于网页设计与制作课期末考试模式的改革】

来源: 发布时间:2018-07-04
 6月20日受聂林平老师之约看了2017级学生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的期末考试。两节课共考了25名学生,差不多占班级学生的一半。考试是以学生呈现作品的方式进行的,每个学生都要将自己的作品在电脑上展示,同时用几分钟时间谈创作感想、心得体会,随后学生还要给自己的作品评价打分。两节课的考试学生兴致勃勃,因为每个学生的作品都被予以充分的关注,大家相互品头论足,评判优劣,总结得失,既评价别人又评价自己,时间就在大家的评价中悄然流逝,收获自然也在学生的反思中取得。
聂老师说之所以要学生给自己打分主要是检验学生对自己作品的认知度是否符合实际,是否“知行合一”。从考试结果看绝大多数学生对自己的评价是符合实际的,因为有多少付出就有多少收获。给自己打90分以上的同学一般都是在课下花费了30多个小时的时间,有的甚至用了70多个小时的时间,而只用了几个小时或者赶时间完成作业的学生仅给自己打60分左右的评价分数。于是,“诚实”在公开的课堂考试中得以检验,“认知”在学生的作品比较中予以彰显,谁也逃不了这一关。而老师给学生的期末考试赋分就在“检验”和“彰显”中定笃。
        这种在课堂上公开评价学生作品进行期末考试对于聂老师来讲是第一次,他感觉到也是效果最好的一次。这种考试改变了以往传统的考试方法,实现了三个转变。即一是封闭式向开放式的转变。过去是学生把作业交给老师不求高分只要及格,谁也不知道大家完成作业的好坏:二是单一性评价向多元性评价转变。以前对于完成作业较好的学生,老师只是个别的交流鼓励,缺乏互相交流,取长补短:三是交差性向反思性转变,过去学生完成作业是任务性、交差性的,做的好坏自己并不关心,而现在要求自评、互评和反思,学会总结经验,反思提高。
        聂老师又是欣慰的。他有一个比较:他曾带过2014级学生的网页设计与制作课,在第5学期用了144个学时授课,但大多数学生却不能完成网页的设计和制作,使他产生很大的苦恼。其原因就是过去他是按学科体系的教材,实行传统的授课方式,按对理论知识的储存和理解来讲授,学生收获不多。近两年他在课程改革的理论学习和实践中做到了身体力行,真正下了一番功夫,对学科体系的教材进行了结构化的处理,初步实施了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改革,用项目和任务实施教学。接下来发生的变化就是学生上课的兴趣提高了,动手能力加强了。老师讲课相反轻松了,而教学效果却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对比之下,现在同样是教这门课,课时不到过去的一半仅64个课时,全班60名同学每人都能完成作品,而且较为优秀的作品不在少数。教学目标在课程改革中得以圆满实现。
        看来是否进行课改其教学效果是绝然不一样的,职业教育的课堂有自己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职业教育是“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具有社会功利性,学生毕业就能就业。我们培养的是“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各专业课程不能按学科体系的一套进行教学,学科体系的教材结构是静态的平行结构,职业教育的教材结构应是动态的串行结构。“在行动中学习”,“行动就是学习”的哲学理念需要我们建立“行动体系”课程教学模式。学科体系的教材是静态的间接知识,而间接知识是不能产生职业能力的。因此,改革是必须的,对此我们应有深刻的认识。
       聂林平老师对课改的认识是在实践中逐步建立,逐步加强的。是他个人思考和实践的结果。这其间没有行政命令和强迫指挥,而他尝到课改的甜头也不尽喜形于色。这一学期他的课改效果是明显的,是因为他关注了“个体学习的三个维度”,即“内容层面的知识和技能结构”,进行了对教材内容的取舍:“行动层面的能力结构”,设计学习情境,以项目和任务驱动:“兴趣层面的个人动机结构”实行因人而异,以优带差,共同前进。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也充分“行动”起来,课下的业余时间也得以充分利用,每次都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这在以前也是不曾有过的。从理论上说这就是基本实现了“教”向“学”的转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得到建立,渴望掌握技术技能的内生动力初步形成,我们理应为这种变化点赞。同时期待聂老师进一步总结经验,完善课改,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督导组李显青供稿)


附件:
联系我们
  •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